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获悉近日,我国大型民用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批产第三架机(1103架)总装下线并圆满完成生产试飞批产第四架机(1105架)机头大部件交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飞华南标志着AG600项目实现了从型号适航取证向小批量生产的重要跨越。
△AG600“鲲龙”飞机批产第三架机总装下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航空学会与中国航空航天工具协会近期联合发布了团体标准《AG600系列飞机汲水场要求》(T/CSAA 42—2025/T/CATA 0156-2025)。该标准由通飞华南牵头组织编制,是我国首个针对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专用汲水场的技术规范,聚焦AG600“鲲龙”飞机执行森林灭火任务中的核心环节——水面汲水作业,系统规定了汲水场的选址、配置、使用及维护要求,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标志着国产大型应急救援装备配套标准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AG600“鲲龙”飞机批产第三架机完成生产试飞
AG600“鲲龙”飞机批产第四架机机头大部件交付通飞华南
据悉,该标准明确了汲水场的多项关键技术参数,同时对风速、浪高、能见度等运行条件作出具体限制,确保飞行安全。此外,还提出了风向标、水位标识、气象与水文观测点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为相关用户单位提供科学、可操作的汲水场选址指导、设置建议及使用维护要求。该标准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已初步运用于吉林省、浙江省汲水场勘测工作。
AG600身上多部位是“成都造”
AG600“鲲龙”飞机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它也是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
AG600“鲲龙”飞机在水上滑行
据悉,AG600身上有诸多成都元素,航空工业成飞与成飞民机作为联合供应商承担该型飞机的机头部段、全机电缆导管以及部分试验件的研制工作。“耳朵”和“眼睛”——通信导航系统是由总部设在成都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研制。
从2009年立项至今,AG600的研制已走过了16个年头。
2015年3月,由中航工业成飞民机及成飞承担的机头大部件在成都顺利完成总装下架,机头在中航工业成飞民机实现交付。
2016年7月,AG600在珠海航空产业园完成总装下线,在这之前成都方面完成的机头大部件等已运抵珠海用于总装。
2017年,位于成都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研制的AG600通信导航系统,相当于飞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为后续试飞做准备;同年,在珠海机场成功开展陆上首次飞行试验。
随后分别于2018年、2020年在湖北荆门及山东青岛完成水上、海上首飞。在2020年7月海上首飞期间,成都的电科航电团队从工程技术、质量适航、综合管理、安全保密等方位对AG600飞机进行了全过程的外场组织与保障。
2022年5月,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广东珠海首飞成功。
2024年,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批产首架机的成都造机头大部件完成交付。
2025年2月,AG600完成全部取证试飞科目,在之前的试飞过程中,成都的通信导航系统等持续发挥作用。
同时,2023年至今,成都的新都航空大部件产业园相关企业持续为AG600生产提供支持,如生产飞机结构件、起落架、管路系统、飞机蒙皮等部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