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机桥是衔接航站楼登机门至飞机舱门、方便乘客进出机舱的人行桥,由固定桥和活动桥组成。带登机桥的近机位能够为旅客提供更舒适便捷的登机服务,是评价航站楼服务水准的重要指标。1959年7月第一座登机桥于在旧金山国际机场出现。
1、登机桥基本类型
1)单层单通道水平桥,单通道适用C类机型。许多老机场均采用此形式,也适合出发到达混流模式,若分流采用则要在楼内设置坡道。
2)单层双通道剪刀桥,水平通道连接两层、航站楼内设坡度通道可连接三层,适合出发与到达分流及组合机位机型,双通道活动桥适用于E类、F类飞机前舱门和中舱门。很多新建的机场常用此形式,服务标准高、也便于管理。
3)其它形式桥,香港机场采用的是三通道剪刀桥,中间是到达,两边是出发;昆明长水机场尽端桥是单层双通道水平桥,供两架飞机同时使用;首都T3航站楼的固定桥为双层双通道桥,内部设有垂直电梯和扶梯,不仅分流、有的还可同时接两架飞机。国外机场固定桥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
2、机位与机型
机位布置与滑行道的设置、滑入机位的角度、半径、安全要求等因素有关。机位的布置又会影响固定桥和活动桥的设置。
机位布置主要考虑飞机进出机位的安全、便利与快捷:机位间距除保证飞机进出安全,还要兼顾服务车辆运行不能影响飞机安全。飞机停靠位置是机位宽度的中心线,以该机位可停最大飞机的鼻轮线作为最前端的停止线,鼻轮停止线的位置保证飞机最前端距障碍物满足垂直最小15m、水平7.5m的安全距离,由于机位与航站楼之间要有服务车道,机头前设有服务车停车位,所以机位与航站楼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以满足飞机牵引车或其他服务车辆的行驶。站坪加油井的位置也是根据各机型鼻轮停止线的位置确定的。停站坪后部也有车道,距离大于3.5m。机位间距应采用大机位的7.5m。
机型主要影响登机门高度和活动桥数量。C类机型舱门高(2.59-3.47m)和E类飞机的最大高度5.36m是制约登机桥长度的主要因素。C类飞机只需接一个舱门,E类飞机需要接两个舱门,F类飞机至少接两个下舱门,也可再接一个上舱门,对活动桥要求更高。
3、固定桥
固定桥的长度取决于航站楼候机厅标高、飞机舱门高度、固定桥底部距站坪净高、站坪坡度及固定桥坡度等因素。固定桥下方通常有站坪服务车道,通行净高不小于3.6-4.2米。固定桥与活动桥对接处平台离地标高为4.2-4.5米。航站楼候机厅的标高也是影响固定桥长度的关键因素,如出发层标高为8.5米、固定桥坡度10%,固定桥的长度则需40-45米,大大影响近机位的布置与站坪的利用。另外站坪坡度也影响飞机舱门距地面的实际高度。
固定桥宽度兼顾活动桥宽度和航站楼接口宽度,应能满足两位手提行李旅客并行,最小1.5m、1.8m-2.2m较适宜。另外由于固定桥坡度,通道两侧应设双层扶手,高位扶手为普通旅客使用、低位扶手为无障碍和儿童使用,坡道的上下变坡处设有无障碍提示盲道,地面要考虑防滑。
4、登机桥与航站楼
登机桥与航站楼的关系也很紧密,固定桥需要通过变形缝与航站楼外幕墙脱开,连接处构造要满足变形要求。另外航站楼幕墙的玻璃分隔、立柱间距模数等均要与固定桥的宽度相适应,且桥体插入幕墙的位置最好是幕墙的一个玻璃单元。
登机桥与航站楼连接处可用玻璃门分隔,登机口以放大门套形式来整合设置在入口处的航显屏、安防监控摄像、广播、机位标识等设备设施,所有设备管线均藏于门套饰面板内。登机门前区应考虑旅客排队距离、水平步道位置、服务设施位置、座椅的排布等等。
屋面利用坡道向远离航站楼的固定桥尽端排水。
5、可转换桥
浦东T2设26个可转换桥,应对国内到发混流、国际到发分流结合的“三层式候机模式”。可转换机位既可作国际机位、也可作国内机位,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资源,适应航空公司的枢纽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近机位的使用效率。
卫星厅提供35个可转换桥保证卫星厅运营的灵活性:1)国际国内机位可变,适应基地航空公司枢纽化运作需求;2)提高站坪机位和楼内候机区的使用灵活性,提升了卫星厅运行效率;3)符合卫星厅国际、国内并重的运行特点;4)便于应对未来国际、国内旅客比例的变化,适应旅客吞吐量变化。可转换桥连接的出发和到达三个楼层,整个桥体的体量已相当于3-4层楼的房子,桥内设置自动扶梯、坡道、电梯,保证机位快速、高效地进行国内国际功能的切换。
6、其它
登机桥均设有直通空侧站坪的楼梯,一是为了航站楼内疏散,疏散楼梯宽度除满足《民用机场航站楼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还应考虑登机桥所在的航站楼防火分区;但利用登机桥作为疏散通道是与机场安保规定有冲突,需要机场安保部门和消防局进行沟通。二是为了高舱位或CIP旅客从站坪经此楼梯进入固定桥登机或下到站坪转摆渡车。
登机桥固定端一层设电气用房或站坪服务用房,地下设电缆井,给飞机提供电力支持的400Hz电源、旋转端动力用电、站坪高杆灯、泊位引导用电等都是通过固定桥接到位于旋转平台的接驳点或从地下电缆井接入站坪。